孔子的生命智慧(二)—東方圓珠
(參考「孔子年表」論述孔子其人其事,由他一生行止中的點點滴滴,見其生命智慧的自然流露。孟子謂萬章曰:「一鄉之善士,斯友一鄉之善士;一國之善士,斯友一國之善士;天下之善士,斯友天下之善士。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,又尚論古之人。頌其詩,讀其書,不知其人,可乎?是以論其世也。是尚友也。」)
與天下為友,與古人為友
孟子謂萬章曰:「一鄉之善士,斯友一鄉之善士;一國之善士,斯友一國之善士;天下之善士,斯友天下之善士。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,又尚論古之人,頌其詩,讀其書,不知其人可乎,是以論其世也,是尚友也。」
「註釋」
一鄉之善士:朱注:「言己之善蓋於一鄉。」
斯友:斯,作「則」字解。友,動詞,交友。
尚:同「上」,言進而上。
頌:通「誦」字。
論其世:論古人當世型式的遺跡。
「語譯」
(一)孟子對萬章說:「道德學問超過一鄉的善士,就能和一鄉所有的善士交友;道德學問超過一國的善士,就能和一國所有的善士交友;道德學問超過天下的善士,就能和天下所有的善士交友。若結交天下所有的善士還不滿足,就再向上論究古人,唸他的詩,讀他的書;既然看到了他的言論,就不可以不知道他做人的實質,所以要考究他當世所行的事蹟,這樣就是和古人交友了。」
本章言好高慕遠,君子之道;雖各有倫,樂其崇茂,是以仲尼曰:「毋友不如己者。」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
凡德望可行於一鄉之善士,其影響力則止於一鄉,一國天下之善士,其德量自然不局於一鄉,蓋士必有友,以輔其成德。然各人的心量、德量不同,故不但可與現世人為友,亦可與古之賢者為友。如周公之思兼三王,孔子祖述堯舜,然絕不可默守盲從而不知變通,一旦食古不化,反而為古人所害了。
孔子身貌
1. 《孔子家語》云:「孔子身長九尺六寸,河目隆顙」〈困誓篇〉,按中國度量衡,西周時一尺約19.1公分,八寸為一尺;戰國時期為一尺23.1公分,十寸為一尺,則孔子身長221.76公分。以魯尺宜循周禮來說,孔子九尺六寸,約為186公分。[1]
2. (史記世家也說:「孔子身長九尺六寸,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」)河目是眼睛既長且又深又亮,但隆顙是指面額高而突出。
3. 《史記.世家》:「孔子生而首上圩頂」);
4. 身高當然力大,但「不肯以力炫」《淮南子》。
5. 荀子形容孔子的面貌說:「仲尼之狀,面如蒙倛。」《荀子.非相》「蒙」是指鬍鬚蒙茸,若濃密之草,「棋」是古代面目威猛之神,可驅惡鬼。可見孔子其貌不揚,像極了民間傳說中專門抓鬼的鍾馗。
6. 以春秋當代「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,難乎免於今之世矣」《論語.雍也篇》之風氣,孔子自然不見討好。[2]
孔子家世言行
1. 況且「孔子於鄉黨,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。其在宗廟朝廷,便便言,唯謹爾。」《論語.鄉黨篇》
2. 又主張「巧言令色,鮮矣仁。」《論語.學而篇》所以也不是便佞口給好辯之流;
3. 加上其自述:「吾少也賤,故多能鄙事。」《論語.子罕篇》沒有足以耀人的家庭背景,不易立足於當世。
孔子的自我超越
1. 然而,醜陋清貧阻止不了他偉大人格、生命智慧的提升與成長,反而是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」的考驗,「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」長大後,無論遇到什麼境況,都比較能同情、瞭解、參與,人格也易有圓滿發展。
2. 故其對人生體驗深,主張都能切中時弊而趨久遠的理想。所以,他的偉大不在於身材魁梧,而是他在困苦環境中奮鬥,誘發出生命中各各相應的端倪,在平凡中創造自己的精神。
孔子的經歷
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大教育家,也是政治家、宗教家、思想家…。他有弟子三千,身通六藝者有七十餘人,是中國第一所私立學校的校長兼老師。
他擔任過中都宰(如今首都市長)、司空,大司寇(如今之司法院長)攝相事,使齊人歸還汶陽之地,功勳赫赫,三月大治,達到「路不拾遺,夜不閉戶」之地步,政績斐然。
他一車兩馬、僕僕風塵、周遊列國十四年,推行仁義道德思想,「明傳詩書,暗傳道」。
晚年致力於刪詩書、訂禮樂、贊周易、作春秋(六經)等國故整理的工作。但是,他的偉大不是在於是老師、教育家,而是他那學不厭、教不倦,有教無類,因材施教,諄諄善誘、亦師亦友,平民化的教育理念;他的偉大不是在於是政治家、宗教家,而是他那「知其不可而為之」、勇於走入人間、承擔天下,人溺己溺、人飢己飢、己立立人、己達達人的宗教情懷;他的偉大不是在於是思想家、作家,而是他那繼往開來的使命感,對古文化的執著與熱忱,加以重整因革損益的合時觀念。
孔子,是中國文化中對圓滿生命人格智慧的象徵,他不但關懷生命,且充滿智慧,更以一生的努力為理想而奮鬥,生命是活潑而健康的,智慧是發光發亮的,照耀古今,萬古不墜。
孔子生命智慧集結於論語
孔子的全幅生命智慧於當時弟子及時人而言,是可見可感的。然二千五百多年後的今日,我們端賴《論語》一書了。《論語》是吾人體貼一代聖人人格志業、生命智慧,最直接、最親切的一部原典,最大的寶庫。
梁任公(啟超)說:「孔子個人有多少價值,《論語》便連帶有多少價值。」
有德必有言,孔子素有「東方蘇格拉底」之美稱,而《論語》有「東方聖經」之譽。
是我國正統思想之母,二千五百年儒家之寶典,歷代帝王以之舉治平之實,公卿大臣以之完輔弼之任,百官有司以之竭忠良之誠,布衣庶民以之成孝慈之道,宇宙真理以之證同歸之途,通古今而不謬,施中外而不悖。
日本伊藤仁齊贊其「是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」。因此我們談孔子的生命智慧,當然以《論語》為主要參考資料,而以《中庸》、《大學》、《孟子》、《禮記》等典籍為佐證,期能藉此符應於孔子全幅生命智慧,並效法之,步其聖跡,身體力行其仁義思想,早日實現其世界大同的理想願景。
附表
l
孔子年表
一、魯襄王二十二年(周靈王二十年,551 B.C)冬十月二十一日庚子,孔子生於魯昌平鄉陬邑。
二、魯襄王二十四年(靈王二十二年),孔子三歲。父叔梁紇卒。
三、魯襄王二十八年(靈王二十七年),孔子七歲。為兒嬉戲,常陳俎豆,設禮容。
四、昭公五年(景王七年),孔子十五歲。志學之年。
五、昭公九年(景王十一年),孔子十九歲。娶宋并官氏。
六、昭公十年(景王十二年),孔子二十歲。為委吏、子鯉生。
七、昭公十三年(景王十六年),孔子二十三歲。母顏夫人卒。
八、昭公十七年(景王二十年),孔子二十七歲。郯子至魯,孔子見之,學古官制。
九、昭公二十四年(敬王二年),孔子三十四歲。適周,問禮於老聃,旋反魯,是歲魯孟僖子卒,囑其二子學禮於孔子。
十、昭公二十五年(敬王三年),孔子三十五歲。魯季氏逐昭公,國亂,子適齊。
十一、昭公二十六年(敬王四年),孔子三十六歲。自齊反魯,弟子益進。
十二、定公五年(敬王十五年),孔子四十七歲。季氏之家臣陽虎囚季桓子,既而與之盟,後釋之。
十三、定公八年(敬王十八年),孔子五十歲。陽虎欲伐三桓,三桓攻陽虎,虎奔陽關,明年虎奔齊。
十四、定公九年(敬王十九年),孔子五十一歲。公山弗擾於費畔季氏,召未往,魯用孔子為中都宰。
十五、定公十年(敬王二十年),孔子五十二歲。為魯司空,旋為大司寇,相公會齊侯於夾谷,齊人來歸汶陽之田,是歲晏嬰卒。
十六、定公十二年(敬王二十二年),孔子五十四歲。見信於季孫,墮郈、墮費,欲墮成,弗克。時孔子以司寇攝相事,三月大治,齊人歸女樂以間之。
十七、定公十三年(敬王二十三年),孔子五十五歲。去魯適衛,冬去衛適陳過匡,為匡人所止,五日而解,過蒲,仍反衛。周遊列國起點匡國遇難
十八、定公十四年(敬王二十四年),孔子五十六歲。去衛,過曹、過宋,為桓魋所逐,過鄭,適陳。
十九、哀公元年(敬王二十六年),孔子五十八歲。以陳被寇,去之,過蒲,仍反衛。晉趙氏家臣佛肸以中牟畔,召未往。削跡伐檀
二十、哀公二年(敬王二十七年),孔子五十九歲。衛靈公問陳,不對而行。容貌漸衰,復適陳。
廿一、哀公三年(敬王二十八年),孔子六十歲。過宋,至陳,是年,在陳聞魯有水災。季桓子死,季康子召冉求。
廿二、哀公四年(敬王二十九年),孔子六十一歲。適蔡。
廿三、哀公五年(敬王三十年),孔子六十二歲。如葉 ,復如蔡。
廿四、哀公六年(敬王三十一年),孔子六十三歲。在陳蔡之間,時陳復有吳寇,路阻絕糧,至蔡見葉公,秋反衛。
廿五、哀公九年(敬王三十四年),孔子六十六歲。適陳。
廿七、哀公十年(敬王三十五年),孔子六十七歲。自陳反衛,以出公將待子為政,有正名之論。夫人并氏卒。
廿八、哀公十一年(敬王三十六年),孔子六十八歲。魯人以幣召孔子,乃歸。去魯蓋十有四年,自是遂刪定群經,不復出矣。周遊列國終點
廿九、哀公十二年(敬王三十七年),孔子六十九歲。子鯉卒,是歲襄公會吳子,橐皋、子貢為行人。
三十、哀公十三年(敬王三十八年),孔子七十歲。顏淵卒。
卅一、哀公十四年(敬王三十九年),孔子七十一歲。魯西狩獲麟,作春秋。是歲,齊陳恆弒其君簡公,孔子請討之。
卅二、哀公十五年(敬王四十年),孔子七十二歲。衛亂,子路死。
卅三、哀公十六年(敬王四十一年479B.C),孔子七十三歲。夏四月己丑,孔子卒。葬魯城北泗上。
孔子与儒家学派-影片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IH0MyuswCg
本題編輯:吳義明
本題編校:張慈幸
結語-德配天地
綜觀古今學者紛紛,上古人民樸淳,其仰天地瞻生機,撤生生不易之理。故君子立身兆其初,磊磊平如嬰兒未動,行必軌循陰陽順逆。導民覺,啟民蒙,其身呼,則萬物為之響應。故老子有無為之論,孔堅有忠恕之仁,雖釋佛亦不離平如是我聞。繼往聖則繼其精髓,開來學當開萬古淳僕之門,聖賢德浩浩,凝天地而不虧;大人行蕩蕩,引萬黎使無所諱,上達下學。
為觀其日常隱微,爾學者訪聖心,求上則上達,求仁則仁近,切忌取古聖先賢風儀而標己立異。當知天道無親惟德輔,學道隱惡揚善唯恐不及,何患乎聲名不能人前立?
飛蛾撲火,羊觸藩籬,皆自視過高。
君子不違仁義禮智,與人處則春風處處,與事為則團圓融融。事天而不愧,立地而無慚,當萬民所指亦如其所為,又何患聲名利祿幻滅?
看宦海升沈只憑歷史書寫,聽磅應英名在采生心裡流傳,但有形之富貴難換得丹青一頁啊!嘆!榮華添不足,人心惟危,所以識此者,希賢希聖;負此者,縱王侯將相英雄豪傑,也是滄海桑田一坯土籬也!
民智初開無善無惡,隨風花雲月之繁華而意念動想,因利誘而趨之萎靡。在聲色場合裡什麼才是真諦?在動盪不安中如何尋找皈依?徒兒當知道宇宙惟興減兩義,為人乃天地之靈,古德俱備,當掩其慧黠而將天真之性發揮。世人雖不仁與我,我何妨揮。世人雖不仁與我,我何妨讓之、忍之!世道與我困頓,我何妨安之、怡之!人情與我以狡詐,我何妨寬之、隨之!
生活不在平安逸,但問精神可否清朗。
爾觀顏回簞食瓢飲,子貢出駟服榮,其二人為樂各有不同。
願勉徒兒們,在觀平德性虛實!
再勉徒兒們,時時顧及模範歪直!
再勉徒兒們,且旦誓誓知行合一!
爾前途尚然不可知,何不趁今努力修持,留得青山在,必然連綿成巍峨的山脈。
徒兒初心不減,必有錦繡風光,遺留在萬代人心!
[2] 孔子說:「沒有祝駝的口才,以及宋朝的美貌,很難立足於世!」
「不有祝鮀之佞」,「祝」是宗廟的官職,祭祀時負責唱誦祈禱的贊詞。「鮀」人名,字子魚,有口才,受寵於國君衛靈公,喜好阿諛巴結,是衛國的大夫。「佞」說話敏捷,對答如流。
在魯定公四年,周天子派了劉文公會合天下諸侯。當時,衛國大夫子行敬子向衛靈公稟告:「會盟這種大事,想要得到合宜的結果,是很難的。會中往往有爭執和怨言,更是難以處理,必須派祝鮀隨從,憑藉他的口才協助才恰當。」於是,衛靈公就命令祝鮀一起同行。因為會盟要排定各國的次序,私下得知蔡國排在衛國之前,理由是蔡國的始祖蔡叔,是衛國始祖康叔的哥哥。為了爭取衛國居先,祝鮀細數周朝開國周公協助天子分封諸侯的情形,並不是按照年紀的大小來排列,而是注重德行。而現在諸國會盟,是想要恢復文王武王的大道,衛國的康叔有賢德,遠遠超出亂國的蔡叔,把衛國排在蔡國的後面,豈能符合注重德行的本意呀!後來,衛國得以排在蔡國的前面。祝鮀如此能言善辯,難怪受寵於衛靈公,但是要福國利民,還是得借重賢才而不是光靠口才。
「而有宋朝之美」,「而」是「與」、「及」的意思。「宋朝」是宋國的公子朝,是一位美男子,他到衛國擔任大夫,很得到衛靈公夫人南子的寵幸。
「難乎免於今之世矣!」「免」是免除的意思。到底是免除什麼,孔子並未明說。這句話也就是說,很難在社會上立足。這是孔子幽默的說法,反諷衛靈公只重視外表及口才,卻不知重用賢才。
《禮記.中庸》裡,孔子說:「尊賢則不惑」,尊重有賢德的人,來指明自己的偏失,才不會受到迷惑。又說:「敬大臣也,體群臣也」,君王恭敬公忠體國的大臣,體恤盡忠職守的群臣。就像劉備三顧茅廬,敦請諸葛孔明,文王禮請姜尚,商湯恭請伊尹,否則賢能的人豈肯鞠躬盡瘁,為君為國犧牲奉獻?有良心的君王才肯如此。賢能的臣子存有良心,必定想輔佐他的君王像堯舜一樣愛民如子,使部屬各安其位,教導百姓守住本分,讓他們得到恩澤。
今日之下,選舉所注重的也是口才和外表,而賢德的修養就很難被人發現,難怪孔子早有如此感嘆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