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到哪裡,最終都要回到溫暖的家

 

後學是在2009312日求道,當時正就讀研究所,後學的引師正是研所大一屆李倍慈學姊,當時她是否接任伙食團團長,後學不清楚,只是覺得學姊很熱情邀約後學參加社團活動,後學又是經不起人家一而再,再而三的邀約(禮多人不怪),就參加蠻多次活動的,感受許久的人情味與生命的存在感。因為讀研所還蠻百無聊賴的,對於未來也還是迷惘,又是一個人居租牢籠式的單人小套房,生命逐步陷入枯萎。現在回想起來,也許是上天慈悲的安排,派後學的引師來拯救後學的。所以在這幾十年學習修行、走道場的後學,才明白最該感恩的真的是引保師,若沒有她們,後學可能像一般世俗人一樣活著,當社畜、當凡人活著。

        而在求道的因緣,也是出於「好奇」而致,或許是自以為提高知識份子,過於自傲,怎麼會想不通:眼睛是靈魂之窗,那靈魂之門在哪裡?的不服輸,當晚就便答應點心燈。另奇妙的是,與老母相遇的前一晚,後學讀了一本書才下定不信宗教的,沒想到隔天就神秘的求道儀式,帶入的道場、伙食團,當時後學覺得很莫名其妙,又難掩無法言語的矛盾感。

就是這種自我矛盾感,後來後學就拒絕了後來引師的邀約,因為跟自己下定決心(不信宗教的價值觀)相違背,可見後學根氣多差。好家在!後學仍是經不起人家多次熱情又溫柔的邀約電話,還是同研究所的學姊,實在沒辦法,才又去參加活動。至於後來為什麼會持續在來伙食團呢?後學覺得這是人身在外,伙食團給後學有種像家的感受,特別是十分開朗又中氣十分嚴阿姨的形象所吸引,她算是當時最鮮明的前賢,她所散發出來的特質,讓後學感受到母親般疼子女的愛,而且當時的學長們都很友善,自然而然喜歡上這個地方,後學今生的第二家,仁禮伙食團。也是後來後學與內人共組家庭,人生第三個家----夫妻因緣牽連的地方。現在,回想起來,總覺得:原來老師在重新接引弟子,後學走上回天堂的家的道路上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