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離開過,見過深淵,才知道天堂在何方
雖累世有修,沒過的考便會重新檢驗您的火候―入住伙食團後,接踵而至磨煉 後來,住進伙食團的原因有二:一,是房租真的太便宜了,包吃、包住,(但水電另計),二是跟一群很和善的學長們同居,不再覺得孤單。這些原因,看起來是十分物質、現實,但對眾生、那時的後學來說,卻是最好的方便法接引。當然,修道一定會遇到考驗,這對後學來說,也很快,不到半年吧,後學就陷入另一種分別,到底辦伙食團重要,還是研究所寫論文趕畢業重要?當時不明道理,不知有疑要問,心中存疑,不解惑,必會自己考倒自己。後學又是那種不會輕易向別人請教的孩子,也許又是傳統教育對男性的要求之下,都會怎樣?「痛苦吞肚內。」自然心就生病!雖然後來有解開心結,但考驗不會只有一題,各位前賢對吧,所以愈到後面,遇到的考題也會提昇困難度,這也是種下後學會選擇離開第二家的障礙。 後學快轉畫面一下,時間直接來到後學後來離開伙食團的兩次,第一次離開,起因是,研究所畢業就面臨找工作及當兵一年的新考題,想當然爾,就是返鄉當兵,但當時後學心中種下一定要回來伙食團的愿,這個考驗就是清口後在當兵中的磨練,還好那是就跟女朋友,也就是現在的老婆的鼓勵與相知相惜下,勉強過關。 上天撥轉,找到嘉義的工作,重回伙食團―道理不提昇,容易自己考倒自己 第二次是在退伍後,種下回伙食團的愿,上天在後學投履歷三個多月還是五個多月,終於有面試通知,總共有三次吧,後學在最後有幸回到嘉義市的公部門做人生的第一份工作。後學再快轉,當時覺得上天真的很慈悲,與自己的愿相應。但現在回想起來,才知道這是另一個更難解的考驗到來,可以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。 後來換了第二份工作,做沒多久又被迫離職,造成後學心理層面有了:分別心、不公平心、怪上天不慈悲、忌妒心而生恨。後學還記得當時在一場內部研習時,向嚴阿姨及各位學長們提問過:人若心生不平衡,有所憤恨、忌妒怎麼辦?當時,嚴阿姨也是苦口婆心,用愛心開導後學。可是啊,人一旦心中有芥蒂、疙瘩,就像是「目睭給癩肉擱到」、「智慧沒打開」一樣,充耳不聞,心中早有成見,滿滿的武裝,鎖國政策;後學早陷入了不明道理、不信因果、我執愩高我慢。而現實層面,除了工作不順、人生失去目標以及人生階段的壓...